+86 13757875258

关于

CKT气动成立于2002年,并于2005年正式注册“CKT”品牌。

承担起振兴民族工业的责任。

新闻

为您提供最新的企业和行业新闻。

承担起振兴民族工业的责任。

About us

About us

About us

About us

23+

行业
经验

探索我们

深耕行业二十余载
我们始终致力于成为
您值得信赖的制造合作伙伴。

欢迎来到一家在制造业领域拥有深厚积淀的
领先企业。

CKT气动 专注于气动元件的研发、
生产、销售与服务,持续为客户提供高品质解决方案。
查看更多
气动元件应用图解

元件示意图

  • 01

    合同评审与签订

  • 02

    工作计划制定

  • 03

    质量工程实施

  • 04

    项目交付

诚挚合作,共创未来

我们的业务流程

我们热忱欢迎新老客户莅临工厂,洽谈合作。
愿与各界伙伴真诚携手,共谋发展。

行业应用

驱动·控制·高效

应用
  • 包装行业

    真空技术主要用于产品真空包装,延长食品保质期并保持新鲜度;气动元件控制包装机械动作,提升自动化效率与生产速度。  
    更多详情
  • 汽车行业

    气动元件广泛用于螺丝拧紧、喷涂等生产环节,提升作业效率与质量;真空技术则用于精密部件的搬运与固定,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精度与安全。
    更多详情
  • 玻璃行业

    真空吸盘技术安全搬运易碎玻璃基板,降低破损率;气动元件控制切割与雕刻设备,完成高精度玻璃加工任务。
    更多详情
  • 电子行业

    真空技术用于处理芯片等敏感元件,避免污染,确保洁净生产环境;气动元件则实现精密装配与微米级控制。
    更多详情
  • 木材行业

    真空干燥技术可降低低压环境下水的沸点,使木材在低温下快速干燥,降低开裂和变形的风险,特别适用于高价值或敏感的木材类型。
    更多详情
  • 金属行业

    在真空环境中进行退火、钎焊等工艺,可防止金属表面氧化,提升处理质量。
    更多详情
全程服务

专业系统咨询

依托专业经验,为您的真空/气动系统从规划到调试的全过程
提供关键决策建议。
查看更多
  • 资源保障

    产品品质优异且稳定。公司拥有充足的设备资源与规模化的团队,为持续交付提供坚实保障。
  • 源头厂家

    具备高性价比与产品含金量。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高效管理团队,有效控制运输与人力成本。
  • 稳定可靠

    供应持续可靠。公司产能充足,对原材料价格、质量与供应稳定性具备强把控力,确保生产不间断。配备完整的ERP系统、布局合理的仓储销售网络及高效运营机制。
  • 优质服务

    服务响应迅速,支持细致到位。始终坚持无缝对接服务,组建由技术骨干构成的售后团队,提供全天候跟踪服务。我们及时走访、沟通并反馈客户需求,协助解决问题,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与客户档案体系,致力于使服务更加高效与贴心。
FAQS

常见问题解答

  • 产品主要出□到哪些地区?

    目前主要出□至德国、美国、丹麦等欧美十余个国家。
  • 如何保证产品质量?

    我们对每道工序实施检验,并对成品依据客户要求与国际标准进行100%全检。  
  • 是否支持定制产品?

    支持,可根据客户提供的图纸或样品进行开发与生产。
查看更多
博客和新闻

我们的最新消息和
博客

查看更多
  • 2025/03/03

    “新四化”成投资新热点 跨国零部件巨头加码中国市场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迎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时代。即便全球车市持续低迷,"新四化"浪潮依然汹涌澎湃。在中国,"新四化"方兴未艾、潜力巨大,加之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研究如火如荼,新能源汽车处于高速成长阶段,这让跨国零部件巨头倍感振奋,也嗅到了巨大商机。因此,跨国零部件巨头对投资相关新技术、新领域和新趋势展现出更高热情。 统计显示,2018年在车市整体低迷之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持续增长,销量占据全球过半份额,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仍保持上升态势,更多跨国零部件巨头纷至沓来,寻找商机。 日本电装加码中国新能源市场 日本电装正加大对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资。今年5月,电装宣布将在中国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工厂。根据协议,电装(广州南沙)有限公司将分两期投入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在华南新建规模约10万平方米的新工厂,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相关产业。该项目已于今年6月28日动工,预计2021年建成,2022年投产实现量产。投资力度与建设速度实属罕见。同时,这也成为日本电装未来三年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投入1800亿日元(约合20亿元人民币)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日本电装在华拥有30多家集团公司,涉及车用空调和发动机零部件生产。其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作为未来重点发力方向之一,中国市场自然成为其布局重点。 大陆集团研发中心落地重庆 继2018年底在上海建成亚洲总部和研发中心后,大陆集团今年3月宣布其重庆研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据了解,这是大陆集团在中国第18个研发基地,一期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该研发中心致力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品的开发,既涵盖新一代网关、电动锁系统、车身控制器和变速箱控制器等领域的研发测试,也包括新能源汽车相关零部件产品与解决方案。 LG化学扩产动力电池 韩国LG化学近期也宣布,将投入1.2万亿韩元(约合69亿元人民币)扩大其在华动力电池生产线,以应对中国市场圆柱形动力电池需求的激增。而其此前在南京的动力电池工厂,总投资约20亿美元(约合139亿元人民币),将于2019年10月建成投产,预计到2023年实现年产能32GWh。对于此次电池生产线扩产,LG化学表示旨在抢占未来电动汽车市场的预期领先地位,同时抢先布局轻型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等全新领域。 博世聚焦自动驾驶与新能源 博世也表示将在中国市场重点布局自动驾驶、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并强化其在"传感器、软件和服务"三大细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安波孚引入L4自动驾驶技术 作为全球移动出行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安波孚近期宣布将在上海建立安波孚自动驾驶中国技术中心,引入全球领先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并将寻求与本地伙伴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在中国市场的应用。未来,安波孚自动驾驶中国技术中心将与其在匹兹堡、波士顿、拉斯维加斯和新加坡的研发中心共同构成公司五大核心自动驾驶技术及应用开发基地。 巴斯夫投建亚太研发中心 巴斯夫预计,中国将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化工市场份额,其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40%提升至2030年的50%。因此,巴斯夫今年决定再投入3400万欧元(约合2.6亿元人民币),在上海新建亚太研发中心,以满足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车企"新四化"及新技术发展的需求。新设施将包括汽车应用和工艺催化两个亚太研发中心。 埃伯哈德拓展亚洲测试能力 目前,埃伯哈德已在上海开设亚洲测试中心。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满足中国及其他国家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作为排气技术领域领先的一级供应商,埃伯哈德新建了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的测试中心,其中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原型车间,以及材料和部件实验室、发动机和车辆系统测试实验室,为亚洲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排气测试领域服务。 尼得科计划倍增在华产能 尼得科近期计划将在华产能翻倍。除正在浙江建设的工厂外,尼得科将投入200亿至300亿日元(约合12.2亿至18.3亿元人民币),在广东建设第二家牵引电机工厂,目标是将原计划60万至70万辆电动汽车用电机的年产能提升一倍。据了解,尼得科首家中国工厂已于今年5月投产,第二家工厂将于2020年投产,未来将主要生产更小型电动汽车电机,从而减少其在电动汽车中的占用空间。 SKI建设第二家电池工厂 韩国SKI计划在今年投资5799亿韩元(约合33.8亿元人民币),在去年建设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工厂的基础上,在中国设立第二家动力电池工厂。SKI表示,其在华第二家工厂旨在满足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订单增长的需求。 "汽车'新四化'以及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等相关技术领域在中国正进入快速发展期,跨国零部件巨头的投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这一市场的更大空间。"
    阅读更多
  • 2025/07/08

    制造业细分领域核心产业协作链 迈向产业链中高端

    近日在合肥举办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响亮提出了转型升级、高端制造、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等倡议,奏响了迈向制造新时代的最强音。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国制造业正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创新驱动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Wind数据显示,制造业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超8万亿元,行业排名第一,远超排名第二的金融业。一批优质制造业企业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本月发布的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以2018年企业营业收入为入围标准)显示,制造业500强企业群体经营业绩明显回升,净利润增速保持高位,并正不断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龙头企业优势明显 今年以来,制造业龙头企业表现强劲,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制造企业快速发展,体现了制造业上市公司向质量要效益、以升级拓空间的决心。 龙头企业优势明显。根据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2019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2018年实现归属母公司利润9767.29亿元,较上年增长19.44%;净资产利润率为10.48%,高于上年1.25个百分点。 高端制造企业盈利增幅较大。聚焦于精密箱体系统与移动通信设备领域的世嘉科技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50.88%;大型铸锻件供应商宝鼎科技净利润同比增长124.71%;智能制造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汉钟精机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23.67%。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企业是制造业创新的重要主体。根据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2019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2018年研发费用总规模达到7118.70亿元,较上年增长8.63%,研发强度为2.14%,实现了2016年以来研发强度的“三连升”。“神舟”上天、“蛟龙”入海、5G登场、“北斗”组网,中国制造业借助新技术实现了转型升级。 具备“科技创新”和“成长”属性的科创板申报企业中,部分制造业企业有望引领制造业发展新趋势。联瑞新材是国内规模领先的硅微粉企业,其产品用于电子电路的覆铜板材料和芯片封装用环氧塑封料材料,对引领材料产业升级、支撑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登陆科创板的公司中,西部超导作为国内唯一的低温超导线材商业化生产企业,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5.78%。 迈向产业链高端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业仍大而不强,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低端层次,在更高附加值环节缺乏竞争力,因此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在产业链中不断由低端迈向高端是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年以来,以有色、钢铁、建材等为代表的制造业细分领域,持续升级产业链,建立核心产业协作链。华泰证券有色行业分析师李斌表示,镍资源巨头青山实业携手格林美,共同应对资源的高效提取技术、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催生了行业巨头引领行业发展、稳定行业预期的合作链,实现了格林美世界废物再生行业的领军地位。宝钢股份聚焦钢铁未来发展趋势,与安徽工业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在前瞻性技术创新、工程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方正证券表示,建材行业中,玻璃纤维板块在持续提升高端产品占比,增强成本优势;涂料板块在持续提升一二线城市占比,增强产品认知度。 展望四季度,分析人士指出,制造业高端细分领域发展有望迎来发展机遇。李斌举例,5G手机等终端应用在散热和屏蔽方面要求相应提高,将催生相应的精密铜合金板带等需求;对于显示领域,OLED柔性屏的应用备受关注。聚焦四季度制造业、消费建材板块,天风证券建议关注两点,一是龙头市场份额有望加速提升,主要受益于行业景气底部内生整合,以及房地产精装修与家居企业集体扩张带来的B端快于C端零售的趋势;二是旧改市场需求有望释放,关注对涂料、防水、管材等的增量需求。
    阅读更多
  • 2025/07/08

    “AI+物流”商业化尚需5-10年 物流科技产业升级需避免技术孤岛

    经历初期的跑马圈地和野蛮生长后,物流这一传统而接地气的产业,正开始急于撕掉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标签。随着5G、人工智能和智联网浪潮奔涌,整个物流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9月20日,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科学家房殿军在2019物流产业创新峰会上表示,物流是贯穿整个工业流程的横向服务,实现工业4.0首先要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数字化是前置条件。 但房殿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坦言,中国传统企业普遍重技术、轻流程,甚至为技术而技术。在物流科技产业进阶过程中,必须注重全流程的开放协同、全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而非孤立运用某一环节的技术。 “AI+物流”商业化尚需5-10年 业内观点认为,2018年是“看得见”的物流技术之年,而2019年物流业的风向转向“看不见”的更高层次的大数据和供应链阶段。随着科技元素的持续注入,企业逐渐意识到大数据和供应链已成为物流业降本增效、改善客户体验的核心,并加速进入这一赛道。 房殿军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已进入非常火热的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物流领域已成熟落地。“现在是我们炒热了这个领域,但要实现商业应用至少还需5到10年的时间。” 他同时指出,物流与技术的关联在于:技术每前进一步,物流便紧随其后推进一周,二者呈螺旋式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物流技术将经历从“创意”到“炒作”,再到“实用”的过程。 按照这一思路,当前物流科技产业中,无人化创意刚进入“炒作”期,群体智能机器人已被推至高位,数字孪生与深度学习技术则被炒至高点,而区块链、工业4.0、虚拟现实等技术已滑入令人失望的低谷;相应地,虚拟现实与窄带物联网已走出低谷,迈向实用化的高地。 “物流数字化”上市公司将持续涌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物流领域迎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黑科技”密集布局的同时,传统物流企业也纷纷加大科技布局。 安能物流董事会主席王拥军在上述峰会上对房殿军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认为物流数字化道阻且长,并非简单用无人机、机器人两三年就能替代,只能依靠水滴石穿的积累、持续改造,最终在运营差额上投入五分钱或两分钱,才能对行业格局产生根本性差异和决定性作用。 “2019是大变革的时代,投资的泡沫已经过去,未来要看能否真正把物流数字化转化为运营效率。只有能转化为运营效率的企业才能活下来,在即将到来的寒冬中生存下去。”王拥军表示。 对于物流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房殿军认为,未来在物流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的上市公司将持续涌现,一方面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具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市场本身容量巨大,物流科技市场具备出海潜力。 在他看来,中国5G技术在全球处于优势地位,这些都是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深度物流技术应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潜力巨大。
    阅读更多